英語是強勢語言。就算母語不是英語,許多人也會在說話時不知不覺用到英文單字(不只台灣這樣,而是舉世皆然)。舉例來說,「OK」跟「hi」大概是台灣最常用的單字,常用到我們根本不覺得這是英文。
目前分類:譯心譯意 (41)
- Jul 13 Wed 2011 19:58
When Lovers Get High
- Mar 08 Tue 2011 19:35
你願意接受嗎?
- Mar 07 Mon 2011 22:51
小譯者的堅持
新的合作編輯表示無法在合約註明「稿費最遲會在X個月內付清」。也就是說,合約只說剩下的二分之一稿費會在出版後一個月內付清,但沒說萬一書沒出或拖很久才出版怎麼辦。想了又想,我回信給編輯:
- Jan 12 Wed 2011 13:09
Translation Practice: Babe
- Jan 07 Fri 2011 10:27
心髒病學手冊
- Jan 05 Wed 2011 18:33
改與不改之間
最近跟所上一位老師(也是業界資深譯者)聊到「編輯改稿」的問題,其實還滿感慨的。
- Jun 01 Mon 2009 20:54
譯者的保障在哪裡?
今天拿到出版社的支票,原本還很開心,雖然翻了這部小說中間歷經許多風風雨雨,但至少最基本生活的保障不會跑。
只是打開一看,才發現稿費竟然被扣了百分之二十,理由是「譯文差異」。
前陣子,跟這間出版社陸續接了兩本小說;書寫得很棒,我也譯得很開心。後來,編輯想再發書給我,我就主動說,我希望可以多嘗試不一樣類型的書。
當時的我沒想到,這才是惡夢的開始。
首先,這部小說跟之前那兩本不同,是屬於比較文藝的。在翻試譯稿的時候,我很努力地轉換語氣,把用字遣詞從前兩本的機智俏皮轉換成浪漫文藝。當時編輯對於我試譯稿的評語是:「有進步」。
後來,因為手痛問題,特地跟編輯商討多一點時間進行翻譯(為了怕耽誤進度,我很早很早就跟編輯提了,可不是快截稿才投下地雷),對方也說沒問題,畢竟要再找新譯者她也很頭痛。就這樣,這部小說前前後後我總共花了將近半年的時間進行翻譯。
在這半年當中,我平均每兩~三個禮拜就會將最新進度,包含草稿、校稿、譯名對照表寄給編輯,請她有什麼問題儘管提出來。當中我也不只一次提到,這本書嚴格來說結構不佳;雖然詞藻華麗,開頭也算有創意,但是故事進行到後半段完全是歹戲拖棚,除了華美文字以外實在沒啥內容。我問編輯,該怎麼辦?
當時,對方頂多也是「你可以再多注意一下用字遣詞」這樣模稜兩可的回應。(翻譯,尤其是文學翻譯,沒有具體例子的建議,實在也只能讓我努力「想像」)
最後我決定,如果這本書實在內容不怎麼樣(看了亞馬遜的讀者評價,還真的滿不怎麼樣的),好歹我也得想辦法把它翻得「讀得下去」。如果內容真的這麼空洞(後半部怎麼看都像三流的言情小說),我至少也得把唯一的優點(文字優美)保留住。
這部小說最弱的,是故事的架構邏輯;故事的發想點很有創意,但中間完全沒交代為什麼,後面更是灑狗血灑得莫名其妙。但既然我是譯者,就該盡本分把書好好翻完;就算內容不好我不能動,至少可以想辦法把文學味保留住。
很多譯友文學翻譯經驗比我更豐富,應該更能體會翻一部「內容空洞」但「詞藻華麗」的小說有多恐怖。最恐怖的地方,就在於文學的韻味並不在於「字義」;這種味道是查字典查不出來的,大部分只能靠體會。好比李白的詩傳頌千古,但翻成英文之後只能說原味盡失,空有文字。
當時的我也想到,我採取的翻譯策略編輯不見得會喜歡,也因此跟她討論過,這樣的作品可能要靠文字轉換,絕對不能直譯,不然連唯一的優點「文字華麗」都沒了。當時編輯沒多說什麼。至少,沒說「你的稿子根本不能用,我們得從頭一個字一個字改」。
花了半年翻完這部小說,也交稿一陣子後,有一天突然接到編輯e-mail。接著,又接到電話。簡言之,她的主管非常、非常不滿意我的譯稿,甚至質疑我是不是正統外文系畢業的;她也對我大吐苦水,說我這次的表現實在太糟糕了。
我當下的反應是很不可思議。
- Mar 07 Sat 2009 15:31
謝謝妳!
- Nov 11 Tue 2008 19:41
最幸福的學生
今天早上,因為所上施工,一夥人最後跑到咖啡廳去上課(兼快樂地聊天)。
談話之間,談到了關於翻譯這條路的名與利、學位與能力、教學與研究之間,種種的種種掙扎、取捨。聽得出來,老師也是有感而發。
- Oct 03 Fri 2008 15:51
開心的事
不可否認,這一陣子以來遇到許多令人不開心的事。加上搬來台北經濟壓力遽增,出版社稿費遲遲不見蹤影,忍不住在部落格上小小抱怨了一下。
但是,搬來台北之後的確也是有很棒的事發生的;譬如說,我終於進入我七年前就想要讀的研究所,跟在翻譯大師們身邊見習,開始一點一滴地提昇自己的翻譯功力。
- Sep 29 Mon 2008 14:18
領稿費像中樂透
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輪到你。
譯者的待遇跟付出不成正比,應該是翻譯界公開的秘密。除了少數中的少數,大部分的譯者我想真的是「做興趣」的成分大於「賺錢」。但如果「低報酬」再加上「稿費不知何時入帳」的不確定感,這樣的工作環境到底能夠留住多少好人才?
- Aug 31 Sun 2008 11:38
長毛象不說英文
因緣際會之下,昨天去看了長毛象特展 。
看到入口處有貴死人不償命的語音導覽可以租用,於是我秉持著譯者好學的精神……
我:「小姐,請問有英文的語音導覽嗎?」
小姐:「沒有喔,我們只有中文的,因為外國人不多……你中文可以嗎?多聽幾遍就聽得懂了啦!」
最近曬得比較黑,不知道服務員小姐是不是把我當成東南亞來的朋友。
好,這麼大的盛事竟然沒有英文語音導覽(我只是想順便學學這些關於長毛象的專有名詞怎麼唸),那我自己看英文簡介。果不其然,牆面上的說明是中英對照的,只是英文說明佔的面積小很多(顯然是後來才貼上去的)。
看了一會兒,我真的還滿無言的;就算來看的外國人很少好了,但是……這種水準的翻譯???
像是在提到大象因為體型龐大,腿部必須「承受相當大的力量」;從上下文看來,這裡的「力量」其實指的是「重量」。但英文說明卻直譯為「endures a great power」,只看英文還以為這麼講的是大象如何用腿部攻擊、防禦敵人哩!好歹也翻個「sustains significant weight」吧!
還有提到在台灣發現的大象化石時,中文說明寫著「過去半個世紀以來……」;英文翻成「In half of the Century...」。 請注意,這裡的英文不但沒說到底是哪個century(世紀),還把century的第一個字母大寫;難道不知道開頭字母大寫代表專有名詞嗎?「the Century」是什麼東東?是哪個世紀這麼有名,有名到被人稱做「the Century」?不過就是「In the past fifty years」嘛!真的有這麼難嗎?
除了各式各樣光怪陸離的誤譯,英文說明裡也偶爾可見拼字、標點符號、大小寫用法、格式錯誤或不統一。不難想像這大概又是廠商把翻譯包給某削價競爭翻譯社,翻譯社再拿著低死人不償命的稿費去找願意接的譯者(然後可能要你兩天內就要交出來)。
展覽會場有一塊,是說明長毛象化石用來台灣出展是花費了多少成本、多少人力。看來,主辦單位大概不認為翻譯是他們的必要支出--反正有英文就好了,來看的外國人(我相信一定不少)看不懂,也頂多笑一笑,不會說什麼。
這個特展裡值得一看的東西,老實說,不多。不過畢竟長毛象化石不是你想挖就挖得到,想運就運得來,所以東西少,我可以理解;但是英文翻譯誤譯得這麼嚴重,我想主辦單位實在難辭其咎。
老實說,很失望。(還好不是我自己出錢)
- Aug 11 Mon 2008 20:00
慘痛的教訓
這一陣子其實發生了很多事,也有很多關於翻譯的點點滴滴想跟大家分享,但是無奈手指頭的舊傷復發(因此儘量避免打字),休息了好一陣子。
由於現在手還沒完全恢復,所以不能長篇大論地跟大家打屁。目前小弟我中醫針灸,加上骨科、復健三科一起看,希望能早日恢復手指頭可以自由自在打字的快樂譯者生活。
提醒大家趕稿不要忘了顧身體:熬夜對身體是很傷的,要對自己嚴格一點,確實執行自己的每日翻譯進度表;可以的話,儘量不要趕稿。
要是手指頭感覺怪怪的,或是會痛,就不要勉強自己繼續工作,趕快去看醫生,沒事多泡熱水。不過這次最大的教訓其實是:
Stay away from translation companies. Trust me on this, just STAY AWAY FROM THEM!!!
- Jul 17 Thu 2008 16:43
兩岸地名大不同
身為一個文字工作者,我很討厭聽到人家說對岸的簡體中文「只是筆劃少一點」或是「多看就會」。想想英美兩國,雖然英語字體的拼寫幾乎一模一樣,可是用字、甚至用語的使用場合都有不少差異,更何況是中國跟台灣呢?
對於從事英翻中的譯者來說,雖然Google大神很 方便,但是一遇到自己比較不熟悉的領域,往往要費盡心思地判斷查到的中文用語到底是對岸的講法,還是台灣的慣用法。雖然Google的中文搜尋有「所有網 頁」、「中文網頁」、「繁體中文網頁」、「台灣的網頁」四種選擇,但實際使用後,會發現光靠這幾個選項是沒辦法完全正確辨識到底哪些內容「真的」是台灣人寫的,哪些又是對岸的文章。
早上翻到「Uzbekistan」這個國家,查到的 翻譯名稱是「烏茲別克斯坦」;正準備在譯稿上輸入這個中文國名的時候,我突然想:這個國家的名字跟「烏茲別克」好像,是不是跟烏茲別克有什麼關係?(譬如 說鄰近的兩個國家、本來其實是一個國家之類的)一查之下,我才發現原來「烏茲別克斯坦」就是「烏茲別克」,只是前者是大陸用法,後者才是台灣的譯名!真是阿彌陀佛!(順帶一提,Google很多中文化的部分真的做得…很有進步空間!)
關於兩岸不同的國家譯名,可以參考「全球旗幟會館」的網頁 。
- Jul 15 Tue 2008 09:38
口譯觀摩:日本留學展
前天,去看了日本留學展。因為自己一直懷抱著去日本留學的夢想(去不去得成還是個未知數,所以只能說是「夢想」),所以想趁這個機會打聽一下有關日本留學的資訊。而最重要的,當然還是有關交協獎學金的事囉。(呵呵,這可是好大一筆錢啊~)
那天我只聽了其中兩場演講;很有趣的是,這兩場演講都是講者說日文,然後旁邊有人負責逐步口譯。
我聽的第一場演講,負責口譯的人員明顯沒受過口譯訓練,因為這位譯者(我猜可能是該組織裡面的工作人員吧)從頭到尾「嗯」、「啊」、「這個」、「那個」不斷,不但口條不順,「卡住」的時候眉頭皺得像是心臟病要發作了,聽/看得我也好痛苦。
另外,講者投影片上顯示的是中文,講的是日文。因為我的日文聽力還聽得懂一些些,我發現其實講者講的幾乎都在投影片裡頭了;老實說,如果這譯者直接照著投影片上的字唸,不但會順很多,而且資訊也會「完整」得多。
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我發現這位譯者既不做筆記,也不在資料上劃線(不知道是不是手上沒相關資料?),所以完全憑著自己的短期記憶力。但是在沒受過訓練,現場又不做筆記、不劃線的情況下,也難怪翻出來的內容會東缺一塊,西缺一塊的。當然,口譯跟筆譯不同,口譯傳達出來的資訊難免會有些遺漏;但是問題是 這些訊息其實投影片裡都寫出來了,而且寫的還不是什麼落落長的講稿,而是已經整理過的,簡單、清楚又明瞭的條列式摘要。為什麼不利用投影片的內容來輔助翻譯的進行呢?就算講者事先沒給稿子,大可以坐到筆電前面看著螢幕上的投影片翻譯吧?(我還特地觀察了一下譯者坐的跟筆電擺放的位置,其實很近)
第二場演講的翻譯表現就完全不一樣了。本來上一場聽完我就已經離席了,但是聽到第二場的演講,我以為是中文的講者,後來才發現原來一樣是日文的逐步口譯。因為這個譯者翻得很好,雖然我對這場演講的興趣不大,但還是忍不住偷偷溜回去「觀摩觀摩」。只見講者一邊講,譯者一邊認真地在資料上劃記,有時候講者甚至講個超過三、五分鐘才停下來(上一場大概每講個二、三十秒就停下來讓譯者翻譯);但是這個譯者都能不慌不忙、不急不徐地用流暢的中文翻出來,雖然偶爾還是 會聽到嗯啊這個那個,但是頻率比上一場的譯者少了很多,口條已經不會比一般人講話差了。
就算是臨危授命、就算沒受過口譯訓練,口譯員總是可以想辦法讓自己現場的表現再更好一點吧?像我聽的第一場演講,譯者連投影片都不看,結果譯出來的內容比投影片還少,也殘缺不全、缺乏連貫性;如果翻譯做成這樣,講者不如請大家直接看中文投影片就好了,不是嗎?
說了這麼多,總是批評容易做事難啦,希望自己哪一天上場可以做得跟第二位譯者一樣好(他跟講者之間的默契似乎不錯,應該是有事先溝通過,加分!)。
至於去日本留學嘛,我可能至少還要等個四、五年…
- Jul 12 Sat 2008 11:57
最怕雙關語
「I’ll be wearing a burgundy tie. Pay attention to that. There are a hundred and one ways this could go wrong. If it does, the police could tie one of us up for a long time.」
這是手上正在趕工的小說裡面的一段話。這是一本很刺激的「科幻+奇幻」小說,主角雖然未成年,卻聰明得不得了。以上這一段話,就是主角為了不著痕跡地「暗示」某個地點而講出來的。如果不是看到後面,我還真的不知道當初主角講的這一段話是精心安排的。
- Jul 04 Fri 2008 19:34
試譯的可恨之處
試譯沒過,有時候是自己能力不足,這時可以觀摩一下別人入選的作品,好增加自己的功力;畢竟翻譯是學無止盡,永遠都有進步空間。
討厭的是,有時候試譯沒過,把別人入選的試譯稿打開一看,心中馬上冒出一把無名火:這,這,你上次不是嫌我翻得太貼字嗎?這次(同類型的案子)我刻意翻得意思通順一點,不要太貼字,結果反而是很貼字的譯稿 中選,請問標準到底在哪裡?有特殊的格式要求,難道不能在試譯的時候說明一下嗎?
很巧的是,我沒通過的試譯通常都是那種「聽起來」十萬火急,發稿人又一副「我找不到人了,拜託您一定要趕快試譯看看」的案子。不知道到底是我不擅長處理急件,還是對方的作業程序有待加強;只是幾次類似的情 形重複上演(而且還跟是同一個合作對象),真是讓人有種謝謝再聯絡的衝動。
不過話又說回來,我本身並不反對案主以「試譯」的方 式尋找譯者。聽一位譯界前輩提過,只要是案主要求試譯的(這位前輩是主要是翻文學類書籍),她一律拒絕。她的理由是:要掌握一個作者的味道、詮釋一整本書 的故事,談何容易,更不要說丟給你幾頁沒頭沒尾的試譯稿限你幾天內把譯文「生」出來;既然試譯稿很難測出譯者實力,她就乾脆一律謝絕試譯的要求,反正她並 不缺稿源。
- Jun 17 Tue 2008 22:10
跟趕稿地獄說再見
- May 06 Tue 2008 17:50
可怕的口音…
前陣子,在NHK看到某個節目,探訪中國某邊疆地區(看起來像是蒙古之類的),採訪當地人的教育、生活的種種。
印象很深刻的是,雖然受訪者講的都是中文,但是我卻幾乎都聽不懂。大概是因為該地的口音太重,尤其是老一輩的受訪者,我真的是一個字都聽不懂;之所以知道他們在講什麼,完全是靠著日文字幕。
我忍不住想,要是哪一天做中翻英口譯遇到這種講者,我該怎麼辦啊啊啊啊啊?
- Apr 12 Sat 2008 12:37
[轉錄] 翻譯界的「職業殺手」是這樣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