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K叔叔跟Q阿姨有三個小孩,他們夫妻檔跟我們家很要好,常常來找我爸媽泡茶。
有天早上,他們開車載小孩子去某地學鋼琴,我搭他們便車去逛街買書。(實在是我家住得太偏僻,連個像樣一點的書局都沒有)
中餐,吃的是牛排;一如預料地,他們堅持不肯讓我自己付自己的。回家的路上,Q阿姨開口了:「你可不可以,如果有空的話,每個禮拜抽一點時間,給他們家教一下?」
「要教什麼?」我問她。
Q阿姨:「就如果你有時間的話,每個禮拜花一兩個鐘頭,教他們學英文的觀念跟方法。」
這三個小孩子,最大的兩個才小二、小三,而最小的那一個不過是幼稚園大班的小小孩。一個幼稚園/小學生,要教什麼學英文的觀念跟方法?要教,也是教大人吧!我唸小學的時候,每天不是看卡通就是看漫畫,哪裏認得什麼二十六個字母?!
雖然說K叔叔跟Q阿姨真的人很好,可是他們教育小孩子的方式卻讓我很感冒。
送小孩子去才藝班學鋼琴就是培養小孩子嗎?
把小孩子丟給英文老師,教育小孩子的責任就結束了嘛?
為什麼大人可以罵小孩子「怎麼不認真學英文」,自己卻一點都不想學?
拿大人的標準(認真努力自動自發向學)來要求小孩子已經很不合理了,更何況,是大人自己可能也做不到的事。
小孩子不想學英文? 那是因為你家小孩子很正常。正常的小孩子哪個不會想看卡通看漫畫玩電腦?哪個幼稚園/小學生會主動跟爸媽講:「爸、媽,我覺得英文很重要,為了將來不被時代淘汰,我決定去補英文。」
這種小孩子要不是頭殼壞去就是人格有問題。
愛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偷懶是人類的本能,鼓勵小孩子認真唸書不是壞事,但是不必用「唸書萬歲,玩樂無理」的超高標準來要求十歲不到的小孩子。
說起來,我懷疑這些老愛教訓小孩子不用功唸書的大人們,有幾個當初真的好好唸書過了。
這個階段的小孩子,學多少東西考試哪幾分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能不能引導出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能不能誘導他們建構自己的思考模式,引導自己創造,自己蒐集資訊,自己分析,自己理解。
現在逼他們學那麼多英文,不但吸收不進去,而且還會讓他們開始討厭英文;一旦開始討厭一個學科,以後怎麼可能不排斥?
小孩子學英文,與其逼他們去補習,還不如讓他們多看看英文版的迪士尼動畫,聽聽英文歌,偶爾去參加個英文夏令營,讓他們對英文產生親切感,讓他們覺得有趣、有用;種下興趣的種子,以後熱情自然萌芽,就會主動想學。
國語也是,數學也是,自然也是,社會也是。
唸國語的目的是為了增進他們的語文運用能力,不是為了考試。與其在那邊背一萬個可能永遠用不到的成語,不如誘導他們去多看書,看看這些成語、字詞到底怎麼用;鼓勵他們寫東西(譬如說日記),在培養寫作能力之餘還能夠培養他們的觀察力、記憶力,還有自省能力。
學好數學不一定要會心算,懂得如何將學到的數學概念運用在問題解決(應用題)上,就算得再慢、甚至算錯也無所謂。計算錯誤只是小不小心、熟不熟練的問題,根本不會影響未來數學能力的培養,不需要為了提高分數(減少計算錯誤)而一再演練根本就是相同概念的數學題目。
自然科學也是,培養觀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學習熱情,比能不能生吞活剝地把自然課本的知識通通塞進腦袋裡來得重要得多了。人類史上重要的科學家/發明家 小時候不見得成績好,可是都具備著探索知識的熱情,假設連最基本的一點點探索知識的熱情都培養不起來,那還唸自然幹嘛?
社會科,如果學不到一點對人文的關懷,激起一點對自身文化探索的興趣,那就算課本通通背起來考試拿一百分也沒用,因為很快就會忘光,而且永遠只能用來填考試卷上的空格。
可是沒辦法,家長總是充滿著不安全感,即使學者常常呼籲不要用成績來判定孩童的成就,可是,他們沒有其他的數據可以判斷孩子的成長,所以他們只好日復一日地在孩子的分數地獄裡掙扎受罪,順便把小孩子也一併拖下這淌苦水。
教育,看的不應該是一個月、兩個月以後,而是十幾二十年以後的發展!
有天早上,他們開車載小孩子去某地學鋼琴,我搭他們便車去逛街買書。(實在是我家住得太偏僻,連個像樣一點的書局都沒有)
中餐,吃的是牛排;一如預料地,他們堅持不肯讓我自己付自己的。回家的路上,Q阿姨開口了:「你可不可以,如果有空的話,每個禮拜抽一點時間,給他們家教一下?」
「要教什麼?」我問她。
Q阿姨:「就如果你有時間的話,每個禮拜花一兩個鐘頭,教他們學英文的觀念跟方法。」
這三個小孩子,最大的兩個才小二、小三,而最小的那一個不過是幼稚園大班的小小孩。一個幼稚園/小學生,要教什麼學英文的觀念跟方法?要教,也是教大人吧!我唸小學的時候,每天不是看卡通就是看漫畫,哪裏認得什麼二十六個字母?!
雖然說K叔叔跟Q阿姨真的人很好,可是他們教育小孩子的方式卻讓我很感冒。
送小孩子去才藝班學鋼琴就是培養小孩子嗎?
把小孩子丟給英文老師,教育小孩子的責任就結束了嘛?
為什麼大人可以罵小孩子「怎麼不認真學英文」,自己卻一點都不想學?
拿大人的標準(認真努力自動自發向學)來要求小孩子已經很不合理了,更何況,是大人自己可能也做不到的事。
小孩子不想學英文? 那是因為你家小孩子很正常。正常的小孩子哪個不會想看卡通看漫畫玩電腦?哪個幼稚園/小學生會主動跟爸媽講:「爸、媽,我覺得英文很重要,為了將來不被時代淘汰,我決定去補英文。」
這種小孩子要不是頭殼壞去就是人格有問題。
愛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偷懶是人類的本能,鼓勵小孩子認真唸書不是壞事,但是不必用「唸書萬歲,玩樂無理」的超高標準來要求十歲不到的小孩子。
說起來,我懷疑這些老愛教訓小孩子不用功唸書的大人們,有幾個當初真的好好唸書過了。
這個階段的小孩子,學多少東西考試哪幾分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能不能引導出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能不能誘導他們建構自己的思考模式,引導自己創造,自己蒐集資訊,自己分析,自己理解。
現在逼他們學那麼多英文,不但吸收不進去,而且還會讓他們開始討厭英文;一旦開始討厭一個學科,以後怎麼可能不排斥?
小孩子學英文,與其逼他們去補習,還不如讓他們多看看英文版的迪士尼動畫,聽聽英文歌,偶爾去參加個英文夏令營,讓他們對英文產生親切感,讓他們覺得有趣、有用;種下興趣的種子,以後熱情自然萌芽,就會主動想學。
國語也是,數學也是,自然也是,社會也是。
唸國語的目的是為了增進他們的語文運用能力,不是為了考試。與其在那邊背一萬個可能永遠用不到的成語,不如誘導他們去多看書,看看這些成語、字詞到底怎麼用;鼓勵他們寫東西(譬如說日記),在培養寫作能力之餘還能夠培養他們的觀察力、記憶力,還有自省能力。
學好數學不一定要會心算,懂得如何將學到的數學概念運用在問題解決(應用題)上,就算得再慢、甚至算錯也無所謂。計算錯誤只是小不小心、熟不熟練的問題,根本不會影響未來數學能力的培養,不需要為了提高分數(減少計算錯誤)而一再演練根本就是相同概念的數學題目。
自然科學也是,培養觀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學習熱情,比能不能生吞活剝地把自然課本的知識通通塞進腦袋裡來得重要得多了。人類史上重要的科學家/發明家 小時候不見得成績好,可是都具備著探索知識的熱情,假設連最基本的一點點探索知識的熱情都培養不起來,那還唸自然幹嘛?
社會科,如果學不到一點對人文的關懷,激起一點對自身文化探索的興趣,那就算課本通通背起來考試拿一百分也沒用,因為很快就會忘光,而且永遠只能用來填考試卷上的空格。
可是沒辦法,家長總是充滿著不安全感,即使學者常常呼籲不要用成績來判定孩童的成就,可是,他們沒有其他的數據可以判斷孩子的成長,所以他們只好日復一日地在孩子的分數地獄裡掙扎受罪,順便把小孩子也一併拖下這淌苦水。
教育,看的不應該是一個月、兩個月以後,而是十幾二十年以後的發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