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開始接觸翻譯的人(包括幾年前的我),常常會以為「英文好就能做英文翻譯」;等到接觸了一段時間,發現自己翻出來的中文有時候自己都看不懂,便開始覺得「當翻譯不只英文要好,連中文也要很好」。

我當然同意語言能力(包括母語)的重要性,也認為語言(包括母語)一定要不斷保持精進;但是,「良好的中英文能力」跟「良好的中英互譯能力」畢竟不同,萬萬不可混為一談。(以下論述以母語為中文的中英譯者為例)

譯者會翻出根本不像中文的中文,我認為,主要並不是因為中文程度欠佳

老實說,我很懷疑我們英文是不是真的有辦法學得比中文好(你的中文再爛,會比你的英文爛嗎?)。譯稿的中文化有問題,有很多種可能的原因,但根據我的觀察,往往不見得是譯者的中文程度不夠好;我個人以為,最常見、最關鍵的原因應該是這兩個:


原因一:「英文不夠好:編/譯方沒有真的看懂原文,只好亦步亦趨地跟著原文的句構、用字走」

從英文翻過來的中文譯稿看起來不像中文,不見得是因為我們「中文程度不好」;相反的,很可能是因為我們的「英文程度不好」。因為原文理解錯了,譯文怎麼可能會好

有些譯者翻出來明明就是難以下嚥的英式中文,卻硬說自己是「忠於原文」;仔細比對,會發現他們其實只是「忠實」地保留原文的文法,然後再把字義「忠實」地從字典剪下、貼上。忠於語言形式,卻不忠於原文意旨;無法幫助讀者了解原文意涵的翻譯,如何能說是「忠於原文」?

金隄先生在《等效翻譯探索》裡說得好,「信」(忠於原文意旨)與「達」(譯文易讀好懂)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兼顧的;雖然不免時有為了顧全「信」,而稍稍犧牲一下「達」,但不該出現「信、達兩難全」的情形。如果有,恐怕也只是譯者並未真正透徹地理解原文,只好拿「忠於原文」四個大字權充免死金牌,硬生生地把原文的皮剝下來,再胡亂披上一張勉強合用的譯文皮罷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譯者這邊沒有問題,但是稿子送到編輯手上,主編十行當一行看,就大筆一揮叫你「照原文來」。固然,這也有可能是因為主編(這一塊領域的)語言能力欠佳,或生活/社會經驗不同而造成理解不一;但據我觀察,最常見的原因恐怕還是因為編輯都很忙,要同時編很多書、處理很多雜務,實在沒空(而不是偷懶)像譯者一樣,把整本書翻到爛掉讀到作夢也會與作者相逢字字銘記在心頭。既然沒空讀個透徹,沒時間苦苦追尋文字裡的前因後果,這種斷章取義甚至斷句、斷字取譯的修、潤稿,就難免會出現「看起來很像英文的中文譯稿」。

身為譯者,你可以選擇昧著良心告訴自己「反正我的工作做完了」(不過書出版後你可能會悔不當初),也可以試著跟編輯溝通、溝通再溝通。(當然,編輯不見得有空鳥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veryTaiwan 的頭像
    AveryTaiwan

    Avery's Vida Loca Avery的異想世界

    Avery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